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前十的大学有西安交通大学排名第一(等级为A+)、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二(等级为A+)、天津大学排名第三(等级为A)、华中科技大学排名第四(等级为A)、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第五(等级为A)、重庆大学排名第六(等级为A)、华北电力大学排名第七(等级为A)、武汉大学排名第八(等级为A)、华东理工大学排名第九(等级为B+)、北京科技大学排名第十(等级为B+)。
一、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前十大学名单
根据软科2024年专业排行榜可知,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第一的大学是西安交通大学,总分49.8、等级为A+。该校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由教育部、陕西省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是“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综合实力很强,非常值得报考!
专业名 | 大学名 | 等级 | 排名 | 总分 |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西安交通大学 | A+ | 1 | 49.8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上海交通大学 | A+ | 2 | 48.6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天津大学 | A | 3 | 47.5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华中科技大学 | A | 4 | 46.8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A | 5 | 44.6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重庆大学 | A | 6 | 42.3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华北电力大学 | A | 7 | 40.7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武汉大学 | A | 8 | 38.1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华东理工大学 | B+ | 9 | 36.6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北京科技大学 | B+ | 10 | 36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山东大学 | B+ | 11 | 35.5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江苏大学 | B+ | 12 | 35.3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上海理工大学 | B+ | 13 | 33.5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B+ | 14 | 32.7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B+ | 15 | 31.3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南京工业大学 | B+ | 16 | 28.2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中国矿业大学 | B+ | 16 | 28.2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武汉理工大学 | B+ | 18 | 26.5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厦门大学 | B+ | 19 | 26.4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上海电力大学 | B+ | 20 | 25.5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湖南大学 | B+ | 21 | 24.1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东北电力大学 | B+ | 22 | 23.5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青岛科技大学 | B+ | 23 | 22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B+ | 24 | 20.3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长沙理工大学 | B+ | 25 | 20.2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华南师范大学 | B | 26 | 20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昆明理工大学 | B | 27 | 19.7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西安理工大学 | B | 28 | 19.5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西南石油大学 | B | 29 | 18.6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山东科技大学 | B | 30 | 18.5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三峡大学 | B | 31 | 17.4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福州大学 | B | 32 | 16.2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西安石油大学 | B | 33 | 15.9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北方工业大学 | B | 34 | 15.7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青海大学 | B | 35 | 15.5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B | 36 | 14.9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B | 37 | 14.5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陕西科技大学 | B | 38 | 14.1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福建师范大学 | B | 39 | 14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西安科技大学 | B | 39 | 14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石河子大学 | B | 41 | 13.5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安徽理工大学 | B | 42 | 12.3 |
二、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储能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面向国家能源革命战略需求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开设课程:热工理论基础、物理化学、电化学基础、流体力学、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大学化学、机械储能、电池储能、储氢技术、储能系统等。
未来就业:可在储能、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分布式能源和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