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等优待政策的实施,教师职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逐渐增强,高考生对“师范”专业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毕业后成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成为考生的重要选择之一。不过,一些家长及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还需要深入,对师范专业的学习内容及报考情况也需要进一步了解。本篇内容从教师职业角度出发,带你了解“师范”专业的学习内容及报考情况。
01、被毕业生偏爱的教师职业
这几年,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那是直线上升。就像张老师,读的是 “师范” 专业,家人又希望他能在身边找个稳定工作,再加上老家教师招聘人数多,竞争优势大,毕业后他就顺理成章地回老家当了小学老师。从数据上也能看出教师职业有多 “热”,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相关负责人透露,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才22.9万人次,到2023年就飙升到1265万人次,人数屡创新高。2023年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达到1891.78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11.42万人,其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数量都在增加。《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也显示,“中小学教育” 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职业类。
教师职业为啥这么受欢迎呢?稳定的工作环境、合理的薪酬待遇,还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这些都很吸引人。而且国家也很重视教育,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就规定,教师平均工资水平要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还会逐步提高。不过,想成为合格教师可没那么简单。上岗前要实习,适应身份转变,实习学校的老师会带着熟悉工作。现在教师门槛也变高了,不少岗位要求硕士学历,张老师就正在备考非全日制研究生提升学历。另外,管理学生也是个挑战,得能掌控课堂、应对突发事件,还要关心学生情绪,和他们好好交流。
02、“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有啥区别?
那 “师范” 专业和 “非师范” 专业有啥不一样呢?“师范” 可不是专业目录里的一个类别,被叫做 “师范” 专业,是因为高校开设了和中小学科目相关的专业,像汉语言文学(师范)、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这些,还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等针对不同学龄段和教育对象的专业。这些专业大多在师范院校开设,部分综合性院校也有。招生时,“师范” 专业会在名称后标注 “师范”,这是最直观的区别。
就拿首都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课程设置上,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除了学文学、语言、文学理论类课程,还要学语文教学论、教学设计这些教育教学相关课程,为以后当老师做准备。而汉语言文学专业更侧重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偏文学研究和鉴赏。培养方向上,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注重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会教普通话、三笔字书写这些技能。“非师范” 专业则更关注专业知识研究和学术创新能力培养,会接触文学创作、评论等内容。实践教学也不同,“师范” 专业有教育实习、教学观摩,“非师范” 专业更注重实验室研究、社会实践。
要是想通过学 “师范” 专业当老师,在校期间就得下功夫。可以练练硬笔字和粉笔字,提高板书水平;研究编写教案,熟悉PPT制作技巧,提升教学素养。另外,坚定的教育理想、科学态度、人文精神和宽广的学科视野也很重要,平时可以多阅读跨学科书籍拓宽视野。
03、“师范”专业的政策要求和能力要求
接着说说报考 “师范” 专业的要求。如果你对教育有热情,喜欢和学生打交道,能从教学中获得成就感,还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耐心和责任心,有扎实的学科基础,那就挺适合学 “师范” 专业。不过,不同 “师范” 专业的选科要求不一样。像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要求思想政治、历史两门选考科目都得选,河北师范大学这个专业只要求选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化学(师范)专业和物理(师范)专业要求物理、化学都得选,江苏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也是要求选物理、化学,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要求选思想政治和历史。选学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招生章程和选科要求。
还有公费师范生计划,参加这个计划的师范生,在校期间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补助由中央或地方财政承担。报考公费师范生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参加普通高考,报考国家公费师范生成绩要达到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在当地的录取分数线,报考地方公费师范生要达到招生学校在当地的分数线,还要满足户籍等附加条件;二是毕业后要按规定履约任教,国家公费师范生一般回生源省份中小学任教 6 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还得去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至少 1 年,地方公费师范生按地方政策执行。
另外,报考 “师范” 专业的考生身体要健康,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规定。比如嗅觉迟钝、口吃这些情况,就不太适合就读教育学类专业。具体要求可以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各省市公费师范生政策有差异,大家报考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相关政策,结合自身情况做选择。